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運用影像技術精確診斷鼻咽癌

放射診斷科 詹光裕醫師

鼻咽癌是台灣頭頸部癌症中最常見的腫瘤,在放射診斷學上極具挑戰性,原因是鼻咽部之立體解剖位置關係相當特殊,鼻咽癌往上可經顱底進入中顱窩、經歐式管可直抵後上方之中耳;往前經 choana 進入鼻腔或鼻竇;往後經斜台 ( clivus ) 直逼腦幹;往內側,造成咽部斜窄;往外部則可侵犯咀嚼肌肉群或腮腺之深葉 ( Deep lobe );往斜後方,經過咽旁區 ( Parapharyngeal space ) 可進犯頸動脈血管、淋巴腺系統造成組織、血管、腦神經之壓迫。
對於局部病灶之評估,在過去,只有頭顱骨平片或斷層片可供臨床診斷參考,當電腦斷層出現以後,逐漸成為治療前評估不可或缺的診斷利器,但也有一些缺點及死角。核磁共振掃描是近年引進的診斷儀器,有相當多的優點。
癌症的期別診斷,無論是腫瘤、淋巴腺腫或轉移 (脊柱為主) 之部位、範圍,都需要確定,此時影像診斷可以提供相當的協助。 對於頭頸部病灶之評估,核磁共振具有幾項特點:
1. 優良的軟組織解析度:靠不同的脈衝順序,可以了解不正常組織之範圍、大小及病灶與血管、神經之相互關係、顱底或顱內構造是否受到侵犯等。
2. 可以在任何方向、角度取像:病人無需做姿勢的轉換,因此得以減少不適及不便,也減少了診斷的死角
3. 配合顯影劑之使用,可以偵測細微構造 ( 如腦神經或腦膜等等 ) 是否受到侵犯。
4. 為了偵測骨髓部分是否有轉移或直接侵犯,核磁共振比電腦斷層檢查更為靈敏。
淋巴腺腫的發現,過去都依賴不是很可靠的視診 ( 包括使用內視鏡 ) 或觸診。使用核磁共振掃描對於淋巴腺腫之大小、數目、位置可以一目了然,非常方便,尤其對於旁咽部 ( Paranasopharynx ) 、後咽部 ( Retropharyngeal ) 的淋巴腺腫與腫瘤之鑑別輕而易舉,電腦斷層則常因為電子密度近似而無法區分。
脊柱骨髓部分之病灶,核磁共振已經證實比電腦斷層更靈敏,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早發現硬膜外的神經壓迫,給予及時的治療,避免發生癱瘓。 至於胸部 ( 肺為主 ) 或腹部 ( 肝臟為主 ) 是否轉移,可以用平片 ( plain x-ray ) 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來確定。
現代對於腫瘤診斷可以使用的利器很多,一旦病灶侵犯程度確定,治療就可以順利進行。我們過去多年來的臨床研究資料證實,精確審慎的使用影像診斷,對於提高鼻咽癌治癒率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