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放射線治療鼻咽癌一開始就是主流

鼻咽癌的手術十分困難,效果也很難預期,放射線治療鼻咽癌可以說一開始就是主流的策略。

文 /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

第四屆鼻咽癌大會是由世界抗癌聯盟 (UICC NPC WORKSHOP) 今 ( 2003 ) 年在香港的會議中心舉行。大會一開始就頒給 Dr. John Ho榮譽證書,以表揚他一生在鼻咽癌的成就。Dr. John Ho是一位臨床醫師,他可以說是第一位用放射線來治療鼻咽癌,也證明放射治療比手術有效的醫師。目前仍有很多國家及地區繼續使用他制定的放射線治療方法及期別分類。
本屆大會也特別邀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臨床研究室主任鄭鴻鈞醫師蒞會演說。過去大會依慣例邀請參加的專家學者,每一國家僅二至三名。今年的兩位台灣代表,鄭鴻鈞醫師是國內唯一受邀的臨床醫師,另一位受邀的基礎醫學專家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教授。陳教授最近上任衛生署署長,曾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院長、國科會生物處處長。
「我之所以受到邀請在大會演講,必須歸功於和信醫院鼻咽癌治療團隊十幾年來的共同努力。」鄭鴻鈞醫師指出︰「和信醫院在十年前就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鼻咽癌資料庫,這段期間我們團隊得到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期的贊助,使我們得以有系統地了解鼻咽癌的病情及治療進展,進而將很多重要的文獻發表在國際一流雜誌上。」和信醫院鼻咽癌治療團隊的其他成員,包括腫瘤外科閻愷正醫師、蔡玉真醫師、彭薏雯醫師、謝政毅醫師等同仁的研究報告也受到大會的肯定,這次大會一共接受了117 篇學者的投稿,而和信醫院就佔了五位,研究的份量達到一定的水準。
鼻咽癌容易轉移,手術十分不容易
廿世紀初,癌症治療大概只有手術一途;也就是說,發現腫瘤就只想到用刀子把它割掉。那是一個完全相信手術治療年代。問題是開刀拿掉腫瘤,究竟要開多大、要拿掉多少組織才不會造成日後癌細胞的蔓延呢?這必須完成仰賴外科醫師的經驗。為了防止日後癌細胞的擴散,手術往往抱著寧可「做過頭」,也不希望留下「禍根」的態度,因此,病人即使得以存活,也都元氣大傷。以乳癌為例,早期的乳癌手術不但要割除全乳,為了要清除周邊的癌細胞,甚至要把肋骨都給拿掉,病人預後的痛苦可想而知。
鼻咽癌的手術與其它癌症的手術不太一樣,一開始就面臨高難度的考驗。原來,鼻咽的位置正好在頭的中心,想要嘗試把長在鼻咽部位的腫瘤拿掉,往往受限於腫瘤所處的位置相當敏感,而非常棘手。這裡的神經涉及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覺;往下會影響味覺,也會引起吞嚥的困難;往前會影響病人的呼吸,包括鼻塞;往上會影響腦神經、腦幹,造成更棘手的腦神經問題,非常不容易動刀。和信醫院蔡玉真醫師的一篇論文便是專門探討鼻咽癌病人做放射線治療時,腦幹和脊髓可以承受多少的放射線。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腦幹和脊髓通常與鼻咽癌腫瘤相近或相連,任何腦幹和脊髓的受損將使病人全身癱瘓。
另一方面,長在鼻咽部位的癌細胞太容易轉移了,可以說幾乎拿不乾淨。因此,手術對鼻咽癌來說,效果一直都不好。況且,鼻咽癌的病人,幾乎百分之八十在症狀明顯的時候,都已經在頸部的兩側可以摸到腫瘤了。在放射線治療還不成熟的年代,儘管明明知道手術對鼻咽癌治療的效果不好,因為拿不乾淨,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下,還是有人從頸部把腫瘤割下來。正因為鼻咽癌的手術十分困難,效果也很難預期,放射線治療鼻咽癌可以說一開始就是主流的策略。
放射線治療鼻咽癌成為主流策略
放射線應用於醫學來做診斷及治療病人的歷史必須溯源到1895年德國科學家威廉.倫琴 ( Roentgen, Wilhelm Conrad,1845~1923 ) 發現X光,以及1898年居禮夫人 ( Marie, Curie, 1867-1934 )在研究「放射性」的過程中,發現了鐳(原子序88)。自此人類才有機會利用這存在於自然界的神奇射線做為治療癌症的利器。居禮夫婦指出放射性元素的放射能,是人類前所未知的新能源,他們立即想到的用途,就是治療惡性腫瘤(癌)。一個世紀之後,放射線果然成為治療癌症的標準手段。
1896年,也就是放射線發現的第二年,放射線就被人們用於癌症治療,當時的皮膚癌、鼻咽癌等病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許多症狀獲得改善。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家更瞭解放射線的生物作用以及對身體的影響,這些知識協助改善了放射線治療方法與技術。使得放射線的治療成績獲得突破性的改善,提昇了癌症病患的生存率與存活時間,同時也減少了正常組織的副作用。
1920 年代才開始有人以放射線治療鼻咽癌。1950至1980年代,一般已經認為以放射線治療鼻咽癌是唯一的途徑,但是病人的存活率還是不理想;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鼻咽癌病人,第一期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存活率;第二期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存活率;第三期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存活率;第四期只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存活率。1990年代初期,要不要把化學治療加入併用在鼻咽癌治療的的標準計畫當中,意見仍然很分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