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鼻咽癌症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

鄭春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鄭鴻鈞醫師說︰「在杜克大學的圖書館,我以一種孺慕的心情打開一百年前的醫學期刊與報告,我看到了Lancet醫學雜誌刊載的歷史上第一篇以放射線治療癌症的報告。我從中感受到科學的偉大,我仔細的去品味這些放射線治療的先行者,是如何以精確的文字,來形容他們在癌症治療的每一個步驟,如今回想起來,他們的有些敘述在一百年後,還是經得起考驗的。它告訴我,做為一個醫學的科學家,面對著很多我們不見得完全了解的事物,都應該保証自己在每一個細微的觀察上,每一個推論的步驟都是合理的。我有在這樣的基礎之下,跟隨著我們而來的新生代醫學家,才能踏在我們的肩上,看得更遠,飛得更高。換句話說,我有當我們對於每一個科學的研究步驟,都能夠用更精確的語言、合乎邏輯的推論加以描述,在一百年後,仍然被後生晚輩肯定,這才叫真正的科學精神,哪怕我們的結論或許是錯的。」鄭鴻鈞醫師發下志願,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成為教科書的一部分。
  
追求鼻咽癌症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
  
  在治癒率上創下了鼻咽癌治療的世界紀錄之後,和信醫院的鼻咽癌團隊就把重點向上提升,希望進一步追求鼻咽癌症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的課題上。
  
  怎樣才能做到提高鼻咽癌病人的生活品質呢?我認為第一個條件是醫師必須願意傾聽病人的感受,要花時間了解病人在治療之後生活上的種種細節,這樣才能確實了解病人的苦處;第二個條件治療團隊必須有完整的病人資料庫,從病人口述的預後生活細節對應到資料庫相關的數據,才能夠發現在治療的技術上應該怎麼做?還有哪些進步的空間?
  
  早期接受放射治療的鼻咽癌病人,治療之後隨時都必須要帶著一瓶水在身邊,因為他們的唾液腺已經在放射治療的過程中被破壞了,使他們變成「沒有口水」的人。為了改善這一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副作用,1998年和信醫院鼻咽癌症治療團隊就開始為病人進行保留唾液腺的措施,事實証明有許多鼻咽癌症病人在預後都能正常分泌唾液,不需要隨身帶一瓶水。
  
  聽力受損過去也是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鼻咽癌病人難逃的命運,鼻咽癌症治療團隊在比對病人的實況以及各種資料庫的數據,也在治療的技術上做了適當的修正,讓病人聽力受損的情況可以降到最低。此外,鼻咽癌病人預後容易產生吞嚥困難、喝水容易被嗆到的困擾,鼻咽癌症治療團隊也在修正了對咽喉部位的放射劑量之後,使這樣的副作用改善了很多。探討鼻咽癌病人做放射線治療之後的復健,期能使病人包括頸部僵硬、牙關的緊閉等副作用可以降到最低。鼻咽癌團隊成員之一的彭薏雯醫師有一篇論文即在討論如何提升病人在這方面的生活品質。
  
同儕相互督促可以創造許多意外的成績
  
  「我們每天都在以團隊的力量和癌症作戰,這是和信醫院各種治療團隊最可貴的地方。」鄭鴻鈞醫師指出︰「我們的作戰計畫在思考上是全盤性的;在作法上是為病人量身訂做的。面對每一位可能不會再有第二次最佳治療機會的病人,我們都是戰戰兢兢地以團隊的力量設身處地為病人設計最好的醫療策略。最重要的,我們的團隊有完整的病人資料庫,我們對每一位病人的病歷紀錄是標準化的。因此我們的經驗可以一步一步累積,我們始終給病人的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治療。」這樣團隊力量的發揮,必須建立在組成團隊的每一位醫師平日的合作默契上,確實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團隊的合作不但可以減少單打獨鬥容易發生的誤診,在同儕的相互督促、要求及激盪下,往往可以創造出許多意外的成績。比如,有一位鼻咽癌病人因為喝水容易嗆到,聲音沙啞前來求診。團隊看了他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顯影,怎麼看都看不出他的腫瘤長在哪裏。根據臨床研判,他的腫瘤應該在第九及第十二對神經附近,可是從各種攝影都無法察覺。經過團隊的討論,最後再由X光科的同事以特別的訊號拍攝,果然在預想的位置看到腫瘤。像這樣若非經過嚴謹地討論,很可能就「看走眼」或忽略掉的病例,因為團隊的努力得以「明察秋毫」,使病人得以即時治療,不但改變了病人的生命,也提升了治療團隊的默契。
  
測試更先進的強度調控治療降低副作用
  
  做為鼻咽癌團隊最資深的成員,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簡哲民醫師指出:「和信醫院在十年前啟用三度空間放射治療,使任何期別的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皆超過90%。在1998年完成全部放射治療數位化以後,病人的定位影像可以由網路傳輸至治療計劃電腦工作站,而在做完三度空間放射治療計劃,所有的治療參數又由網路傳輸至直線加速器,由電腦事先設定放射治療的角度、劑量、及範圍。現在,我們已經採用更先進的治療,也就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並在本院的醫學物理科羅業基博士指導下,針對病人的需求,設計出更精良的治療流程,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將鼻咽癌治療的副作用降到更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